药中姜黄,姜黄的各代医家论述
姜黄在国内外均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,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医方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即有姜黄的记载。
姜黄在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中还有一个奇特的名字──宝鼎香。古代的鼎,既是道士炼丹煮药的鼎炉,也是鸣琴焚香的香炉,更是政权的象征,故称宝鼎。用宝鼎香来比喻姜黄气香特异,功效卓著,高贵典雅。
在喜马拉雅地区姜黄有“厨房王后”和“生命香料”之称。姜黄中的主要成分姜黄素更被称为“印度的固体黄金”。
在日本,姜黄被认为是冲绳长寿的主要健康食品之一,产于冲绳的姜黄更被作为“日本琉球王朝御品”。
姜黄素,被誉为21世纪的健康明星。日常生活中适量服用姜黄素,对酗酒、吸烟、偏食、生活不规律、缺乏锻炼和工作、生活节奏紧张造成的身心疲劳、情绪抑郁、“宿醉”肝胃不适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有明显辅助改善作用,还可用于改善恶性肿瘤、心脑血管病、慢性肝病、肾脏损害、关节炎症、早老性痴呆等多种疾病造成的身体不适。
医家论述:
1.《本草拾遗》:姜黄,性热不冷,《本经》云寒,误也。
2.《纲目》:姜黄、郁金、蒁药三物,形状功用皆相近,但郁金入心治血,而姜黄兼入脾,兼治气,蒁药则入肝,兼治气中之血,为不同尔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姜黄,其味苦胜辛劣,辛香燥烈,性不应寒。,苦能泄热,辛能散结,故主心腹结积之属血分者。兼能治气,故又云下气。总其辛苦之力,破血除风热,消痈肿,其能事也。《日华子》谓其能治症瘕血块,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,苏颂谓其祛邪辟恶,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,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。察其气味治疗,乃介乎京三棱、郁金之药也。
4.《本草述》:姜黄,试阅方书诸证之主治,如气证、痞证、胀满、喘、噎、胃脘痛、腹胁肩背及臂痛、痹、疝,虽所投有多寡,然何莫非以气为其所治之的,未有专为治血而用兹味,如《本草》所说也。且此味亦不等于破决诸剂,此味能致血化者,较与他血药有原委,不察于是,而漫谓其破血,讵知姜黄不任受'破'之一字也。
5.《本草求真》:姜黄,功用颇类郁金、三棱、蓬术、延胡索,但郁金入心,专泻心胞之血;莪术入肝,治气中之血;三棱入肝,治血中之气;延胡索则于心肝血分行气,气分行血;此则入脾,既治气中之血,复兼血中之气耳。陈藏器曰:此药辛少苦多,性气过于郁金,破血立通,下气最速,凡一切结气积气,症瘕瘀血;血闭痈疽,并皆有效,以其气血兼理耳。
6.《本草求原》:姜黄,益火生气,辛温这火化气,气生化则津液行于三阴三阳;清者注于肺,浊者注于经、溜于海,而血自行,是理气散结而兼泄血也。
7.《本草正义》:姜黄始见《唐本草》,称其辛苦大寒,藏器已辨其非,谓辛少苦多,性热不冷,则《唐本》寒字,盖亦传写之误。石顽谓有二种。按:今市肆姜黄,确有二种,名片姜黄者,是本巳切为厚片,而后晒干,形似干姜,色不黄,质亦不坚,治风寒湿者即此。又一种则坚实光亮,其色深黄,乃如郁金,是为染色之用,不入药剂者。《唐本》谓治心腹结积,疰忤,下气破血,盖辛能散,温能通,故可破结辟恶,消痰下气,是物功用,即在此数者之中。然又谓除风热,消痈肿,功力烈于郁金,则正以入血泄散,故痈疡之坚肿可消,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,即是此意。固非疏风清热之作用,而乃竟以为除风热,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误矣。
宜芝林,您身边的健康专家!
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,可别忘了分享哦!